新课标下初中科学游戏教学初探 吴培学 摘要:新课标倡导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本文着重初中科学游戏的种类、设计、应用管理、以及容易出现的误区等进行初步的探索,旨在“寓乐于教”,让学生在幸福愉快的游戏娱乐中学习科学、培养能力、增进情感,进而有效地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与水平,引领师生在新课标下共同进步。 关键词:科学 游戏 探究 生活如果没有了“玩乐”、“轻松”、“欢笑”、“神秘”、“幻想”和“思考”,生活将是苍白的。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也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凸显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并在教学中添加“玩乐”、“轻松”、“欢笑”、“神秘”、“幻想”和“思考”等调味品?我觉得,“在游戏中学习科学,在实验中收获乐趣”,把科学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学中玩,玩中学”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一、科学游戏教学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意义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课程的游戏教学从目标上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这为初中科学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游戏令人快乐,科学使人智慧。通过几乎人人可以参加的游戏,让参与者体会在游戏中揭开自然界奥秘的快乐,达到了解自然科学规律,探索动植物行为方式等目的。牛顿是游戏于科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说:“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了一个美丽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这一比喻就说明了游戏在他生命中的地位。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们提倡科学,就是要提倡玩把戏,提倡玩科学的把戏。科学的小孩子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由此可见,科学游戏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互动式教学的开展。 (2)有利于内在动机的激发。 (3)有利于良性竞争的形成。 (4)有利于环境意识的内化。 (5)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科学课中的科学游戏种类 科学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学习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尝试科学探究活动,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因此,游戏的设计也应围绕这些要求来进行。中学科学课中的游戏一般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巩固类游戏、观察类游戏、实验类游戏、技能训练类游戏、科学探究类游戏等几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巩固类游戏 1.你问我答游戏。模仿一些电视节目你问我答,或抢答等游戏方式进行复述概念、规律等。这个游戏有以下好处:(1)考察知识遗漏点。由于把此定位为游戏,所以参与者尽量难倒对方,以便他出丑,这样他们就绞尽脑汁寻找对方知识遗漏点。(2)知识在玩中学笑中学,就使知识具有了情景的衬托,这样可以强化知识点。(3)丰富考试和提问的形式,使这两种冷冰冰的教学方式具有了亲切的新形式,学生乐于接受。 2.你出我猜谜语游戏。如(1)品德高尚(打三种化学元素)——锌磷镁。(2)金库被盗(打一化学元素)——铁。(3)贾政讯宝玉(打一微观粒子)——质子。(4)蒸蒸日上的新中国(打一化学名词)——升华。(5)谜语(科学搞笑):有一次所有的在天堂的科学家准备玩一次躲猫猫的游戏。很不幸轮到爱因斯坦找人,他打算数到100然后开始找,所有人都开始藏起来除了牛顿,牛顿只是在爱因斯坦前面的地上画了一个1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站在中间。爱因斯坦数到97,98,99,100,然后睁开了眼睛,看见牛顿站在前面,就叫道:“牛顿出局,牛顿出局。”牛顿说:“我没有出局,因为我不是牛顿。”这时候所有的科学家都出来了,然后大家都证明他真的不是牛顿。为什么?——牛顿说:我站在1米边长的正方形中间,这就是说我是牛顿每平方米,所以我是帕斯卡 3.击鼓传花。形式可以多样,如可以固定一些题目,击鼓传花到谁则他就要回答一题或解释所以然;也可以不确定任何题目,这种形式可以达到全员参与,且不用调动激情就自然澎湃。没有一个学生愿意抓住回答问题的机会,因为花落谁手本身就说明一种失败,他们乐于刺激地看到别人中标的,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不用发动,他们就自觉投入进去。 4.诗歌游戏。这类人文素材的引进,我归其为游戏,是因为它如奇花炸开,令人耳目一新,不但能起着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且认知含量高,使学生在认知中快活,与游戏的效果等同。如: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包含什么变化?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第一句是物理变化,后三句为化学变化,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aCO3=CaO+CO2↑, CaO+H2O=Ca(OH)2, Ca(OH)2+CO2= CaCO3↓+H2O。 B “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重力。“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参照物。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光的色散和光的直线传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C宋朝诗人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写了动物预先感知季节变化的现象。唐朝诗人顾况的“凡事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揭示了生物的遗传性。这些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都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了,让学生易于弄懂,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5、成语游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一种食物链关系;“噤若寒蝉”说明了温度对蝉鸣叫的影响;“华而不实”说明了矿质离子对植物的特殊作用,如油菜缺少硼元素,就只开花不结果实。另外,“望梅止渴”、“谈虎色变”、“一叶知秋”等成语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这些语言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具有较好的语言简练性。 6、接龙游戏。用生成物的一种物质作为下一个反应的反应物,最后配平化学方程式。 Cu+O2—CuO CuO+C—Cu+CO2 CO2+Ca(OH)2—CaCO3+H2O H2O+Na—NaOH+H2 …… 又如:写出不同物质的化学式,要求下一个化学式中必须含有上一个化学式中的一个字母。 H2SO4---SO3---H2O---HCl---NaCl---Na2CO3---CO2--- (二)观察类游戏 科学课以实物材料为“第一性教材”,以课本文字插图为“第二性教材”。在一切实践活动中,观察是首要的活动。观察的状况和效果直接决定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质量。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适当的游戏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训练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如: 游戏名称:观察蜗牛。 游戏目的:通过游戏帮助学生观察蜗牛的腹足及其运动状态、行动的本领和速度。 游戏方法:全班分成若干组,把蜗牛放在手上,观察蜗牛爬行的姿态,感觉腹足的柔软,腹部分泌物的湿润粘稠,再把蜗牛放在玻璃片上,观察蜗牛爬行的姿态等等。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把观察到的现象说出来。 (三)实验类游戏 在实验活动中,学生边玩边能学会使用各种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并在实验活动中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了解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 游戏名称:相吸和相斥 游戏目的:帮助学生发现相吸和相斥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游戏方法:吹起两只气球,使劲在毛衣上摩擦。然后用手牵着线绳让它们下垂,它们会相互排斥而分开。单个气球会吸在毛衣上。 游戏引出的问题:两个气球为什么会相斥?与毛衣又会相吸? 原因:通过摩擦,两只气球都带上了毛衣上的电子,均呈负电。由于同性相斥,故两只气球相互分开。但毛衣由于刚才被取走了电子,故变成了带电的正电。正电和负电是相吸的,所以两只气球分别可以贴在毛衣上。 又如:分组进行实验基本操作竞赛游戏等。 (四)技能训练类游戏 中学阶段的技能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工具使用以及动手制作的能力。多次重复某一种操作训练,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只对现象感兴趣,而对操作是否符合要求、是否熟练搁置一边。如果采用适当的游戏教学,则可较好地克服这种状况。如在教学训练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挑选各组不同水平的学生,代表本组上讲台进行操作比赛,让下面的学生评判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的优缺点,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训练,效果就好得多。 (五)科学探究类游戏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由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和其他相关的能力组成。科学探究游戏要形式多样、富有情趣,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 游戏的过程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探究的难度,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有利于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物体浮沉的条件》一课中“魔力瓶”的游戏,让学生想办法让瓶沉浮自如,并要求学生通过游戏的表象分析本质——重力与浮力大小的关系,把学生的表层思维引入到深层思考,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又如教学《大气压强的存在》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设计一个拔河游戏:一上课,向学生们出示“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人更多呢? 应该指出,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也许并不是新发现或创新,但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事物,这是创新的起点。 游戏蕴含着探究,探究意味着创新,为了我们的学生能自主自觉的探索未知,走进科学,游戏之花就应该在科学课堂中灿烂地开放。 三、科学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一)科学游戏的设计 1.要适时、适度 组织游戏时要看准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合适的游戏形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游戏的口味也不同,要投其所好,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趣味性强点的,因此在教学《观察蜗牛》这一课时,探究观察蜗牛的特点就可以来个蜗牛比赛,在进行“跑步”、“爬竿”、“走钢丝”比赛的同时,让这些蜗牛的身体特点一一外显,从而让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获取了新知。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探索型的游戏,例如上《月球》这一课时就可以来个“谁是勇敢的月球探索者”的游戏,在他们争当先锋的时候运用多种方法探得资料,快乐又方便的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 当然在游戏以前,我们必须指定相应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过程就会很“乱”,有了规则才能“活而有序”。同时,还要切记的是,在教学中,安排游戏不能只为了让学生放松、玩乐。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当学生的“玩性”到了五、六成的时候,游戏就可以刹车了。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进入状态,刚熟悉游戏规则,一来扫兴,二来游戏的真正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就只会在游戏中进行着无价值的活动,探究性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 2、要以不变应万变。 科学课中的游戏不仅仅是单纯的游戏,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运用相同的游戏规则,在组织实施时要讲究一点小小的变化。比如说教师本身的身体语言,教师不能老高高在上,以一个指挥的身份去组织游戏,在游戏中教师的神态、语态、眼神、动作都十分重要,教师一会儿要用主持人一般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召唤;一会儿要用无知者的状态出现,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热情;一会儿要显露裁判挑剔的眼光,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只有教师投入真实的情感,恰如其分的使用“变术”,学生才会给以相应的回报。 另外,在进行科学探究游戏时,教师还应该注意程式的变换,不能总以抛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习惯性的方式去运用游戏规则,这样用多了学生可能会乏味。有时不如抛出答案,反过来让学生以组织者的身份来制订规则、实施游戏,因为有时探究中的注意点光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是无法把它内化,只有让他们亲自领悟才能掌握。例如:在进行《固体的溶解性》这一课时,教师不妨告诉学生:2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然后叫学生比赛,看谁能用最好的方式,最快的速度达到和老师给出的一样的数据,同时再比比谁能把自己一组的思路描述的最为完整,表述给同学们听。 其次教师在选择或设计科学游戏时,还要考虑游戏的科学性、游戏的趣味性。 总之,游戏的选择或设计多种多样,应根据教材内容课堂实际而定,教师应学会随机应变。 (二)科学游戏的组织实施 科学游戏的组织实施,实际上就是带领学生游戏。对于集体性的科学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来组织: 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 2、帮助理解游戏的规则。根据需要,可示范玩一次或做一点热身活动,待学生完全理解了游戏的规则要求即可正式开始。 3、正式组织游戏活动。此时一方面要关注游戏的进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游戏中的反应,必要时可对个别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如提示下一步可进行的操作。为了给游戏助兴,教师也可介入游戏之中以推动游戏的发展,但应注意的是不要身陷其中,自己玩得乐不可支,却忘记了组织实施的责任。 4、做好游戏的评价工作。在游戏的结束,可组织学生交流一下游戏中自己的所见所想以及自己的发现和内心的感受等。记住要为每一个学生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喝彩,如果是团队集体游戏,还应感谢大家为游戏开展成功所付出的努力。 四、游戏教学易走入的误区 课堂教学游戏虽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但运用时,切忌盲目使用,应把握使用时机,提高游戏教学效果。因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课堂游戏时间不宜过长。 2、游戏前,教师应先向学生说明该游戏的做法及评判标准。 3、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活而不乱、动静有序,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反对那种只顾少数尖子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做法。 4、游戏中教师要善于诱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5、要注意尽量安排集体游戏,特别是那种需要集体配合和体现协作精神的游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6、游戏结束,应及时对优胜者给予肯定,对失利者予以勉励。 五、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游戏时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科学游戏是千变万化的,是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游戏的设计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游戏的组织管理与安全保证等都影响着游戏的效果,如何选择真正适合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教学的游戏,如何组织游戏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一些建议。 (一)教师要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出教师驾驭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教材要能够充分地利用、灵活地使用。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体现出风格和特点,充分展示出教师良好教学基本功。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游戏中,面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乱堂”现象,需要教师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做到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他们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教学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游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游戏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不论以何种形式开展活动,必须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例如《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在讲固体能传播声音一环节,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听老师发出的声音,基本上学生都听不到,因为老师只是用手在桌子上做类似与挠痒痒的动作,接着让学生睁眼听,还是不能听到,就让某个学生上来,把耳朵贴在桌子上听,那学生说听到声音了,但是不知道这个学生说得是否真实,于是要考他能不能听出挠了几下,在众目之下,该生说出正确的下数——三下,这样一来,其他的学生便无可厚非了,接下来就让学生之间做这个小游戏,看看对方能不能猜中。这只是一种活动的形式,目的是让他们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的内容转换成适合学生参与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学学、玩玩、做做、练练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发现和掌握科学方法。 (三)科学游戏的设计要注意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 随着年龄段的变化,各年级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和要求也在变化。 由于各年级教学内容不同,那么游戏的内容要求也不同,在组织的要求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一般说低年级年龄小,操作能力较弱,在进行游戏之前,除教师要把进行游戏的要求向学生讲述清楚以外,还应该进行适当的示范练习,以强化学生对游戏操作过程的印象。如前面讲到的“观察蜗牛”的游戏,教师应通过示范使他们明确在操作时,一定注意放蜗牛时要轻、慢,保持安静。 而在高年级进行的游戏教学中,则应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水平,一般只需向学生说明游戏名称、内容和方法。然后启发学生自己讨论进行游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即可让他们独立地进行游戏。 (四)教师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学生进行科学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到他们进行科学游戏的效果。教师若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就会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压力,不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教师要以游戏伙伴的身份进入游戏,使学生成为游戏的主人,这样教师才能开展有的放矢的指导。 (五)游戏的组织管理与安全保证 学生对于开展游戏教学活动总是非常乐意的,但往往会兴奋有余,控制不足。从这一点看加强游戏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非常重要。为了组织好游戏教学,一定要把游戏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处理在先,做到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室内组织游戏,教师要注意,游戏时可能会与其他同学发生碰撞,教室课桌椅较多,有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为了使游戏顺利进行,教师要格外注意学生的安全,例如当游戏需要一组甚至更多学生走动时,教师要设法提供大的场地,这时可以把桌椅等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物品放到教室的一边,以免发生碰撞。在户外组织游戏时,要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六、教学反思 根据我的实际教学体会,课堂游戏的设计要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注意学生参与的整体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既要注意游戏的目的性,又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既要注意所设计游戏在思维上的启发性和层次性,还要注意游戏开展的灵活性,不能为游戏而游戏。始终强调的一点是,游戏教学方法可以看成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常规教学是有它的特定价值的,相比之下,游戏教学有价值但有时不是最经济的,因为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在之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它只能是新课标下教学形式多样化的一种。同时,我们知道多媒体教学、网络远程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等等其他教学形式,都是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的,它们也都不是游戏教学可以替代的。 总之,初中科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是非常有益的,但不能简单地把教学仅仅当作游戏来操作,因为教学方法本来就需要多样化地去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游戏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寓乐于教”。 参考文献: 1、程青. 体验新课程科学.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8 2、孙宏安.科学史话. 陕西:陕西师范出版社,2003、5 3、[美]苏珊·佩卡 著 卢向明 洪紫萍 曹佳 俞鹏译,科学探究案例集.浙江:浙江教育出版集,2004、7 3、臧文彧.初中科学趣味性拓展学习.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 4、[德]汉斯·尤尔根 普雷斯著.王泰智,沈蕙珠译,游戏中的科学.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5、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