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东隅”-----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金小平
【摘要】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流失”现象的例举,合理运用一些对策来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以谋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利用 动态 生成资源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活力。”由于学生的差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知的误码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维火花,这些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都可能会打乱我们预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 一、现状扫描 随着课改的推进,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资源意识逐步增强,能自觉利用文字资料、网络等素材资源,但对一些非预期的信息却不太重视,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流失现象极为普遍。 1、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案例1] 在“EXCEL数据处理”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讲电子表格Excel第一课时,讲到“Excel的文件就是一个工作簿,一个工作簿由多张工作表组成,最多系统默认的每个工作簿有3个工作表,用户可以插入更多的工作表,但每个工作簿最多只能设置255张工作表”……其中有一个细小的声音传出“我发现不止有255张工作表,我已经创建到258张工作表了”。(教科书上提到的是255张)老师对这一学生的话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是按照其教学设计仍旧讲解这些工作表的特征。 [评析]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说出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本应是很好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却视而不见,任其白白流失。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因势利导,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探能力。但是教师忽略了这一契机,仍按照教案引导学生展开课程活动,生成性资源转瞬即逝。 2、课上问题,课后解答 [案例2]课上,老师讲excel数据公式(如下图所示)时说:“我们利用单元格和填充柄,可以快速计算出总分。这时 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其实我用 =55+67+88+76也可以得出结果。” 主讲教师看似有些“尴尬”,但很果 断地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咱们下课再讨论吧。” [评析]当学生提出一个与教师备课思路不一样的看法时,一些教师通常会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留在课后再讨论吧。”如果教师真是发自内心地想着课后再与该学生讨论,这也可算做是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课后开发。可是很多教师一下课就忘了这一回事儿,甚至当时说出那句话本身就是为了搪塞。如果教师常常这样课后不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失去发现问题和表达不同想法的兴趣和热情。 3、一味欣赏,不作讲解 [案例3]一次公开课上,教师授课的内容是《flash的应用》,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绍兴一日游”的简单动画,在下课前五分钟,是作品欣赏分析阶段。该老师选了一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但是发现该同学交上来的作品里只有一个简单的图层,在测试影片时,图片是静止的,老师马上关闭该作品,并说:“我们来欣赏另外一个学生的作品吧。” [评析]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希望学生的作品应该成功的,完美的。当发现错误作品时,教师没有对学生错误的生成性资源进行辨析与利用,从某种角度上说,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 二、合理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生成精彩课堂 上述例举的一些案例基本上在各种公开课上都会出现。因为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育对象差异明显,再完美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往往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信息材料,即“动态生成”。如果教师能运用敏锐的目光和智慧的头脑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会让课堂教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呢?下面我以教学片断为例从三个方面简单谈一谈。 1、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并运用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错误”也有其独特的“精彩”之处。 教学片断:在教学《flash的补间动画》时,我让学生娄瑜在演示操作,并通过大屏幕显示,该同学很顺利地做到第3题,当他做第4小题时,我发现他插入的不是元件“背景”,而是位图“背景.jpg”(尽管在画面上看上去一样,当时我想立即纠正他的错误,但是想到“错误”是一种经历, 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做第5题时,他想给实例设置Alpha属性时,却发现属性框里没有该内容。该学生看着题目,自言自语:“我以前的操作也是这样的,今天怎么不行了?”下面有同学也开始小声议论(这时,作为课堂调控者,我想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比较,让“错误”逐步浮出水面。而且学生往往对自己的隐性错误有很大的兴趣,找到错误后也会很兴奋,教师可借此机会让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反思。)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