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处理艺术作者姓名:岑高峰 【摘 要】 教材是师生学习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实际应用时,教师需要根据学校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自身特点进行艺术化处理:对内容进行替换、整合、取舍,使之更符合教学实际;对教材的呈现不拘一格,动画式的、图片式的、图表式的、实物式的艺术展现;在应用中适时地调换顺序、让学生给作品“补白”、给课堂留些“余韵”,信息技术课堂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处理、艺术 我们认为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无法适应特定的教学环境、学习主体、教学引导者:首先是地区的差异,各地的经济、文化背景差异较大,作为技术性学科必须依附一定的内容进行教学,而这一内容无法细化,作为省编教材充其量只能考虑省内的一般情况,而无法照顾到各地各校的实际;其次是各地的硬件环境差异较大,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偏远小学与中心小学之间的学习条件不可比拟,有些学校的计算机数量少,学生几个人拼用一台,条件好的每生一台,但也因为种种原因,硬件已经超期服役,运行软件效率低下;再次学生家庭学习信息技术的环境差异大,三年前,我在城区某学校统计一个班的学生家庭计算机拥有率为90%,而三年后,我在自己所在学校统计同年级某班的计算机拥有率为37%。信息技术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缺少操作练习学生学习无异于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最后,教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对教材的使用产生重大影响,“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折射出教师对教学的不同理解。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们认为,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优化处理,使教学环境、学习主体、教学引领者三者之间产生默契,使之效率最大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教材处理的方法与同行探讨。 教材内容处理艺术 新课程中教学理念认为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课本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是发展的、开放的、可变的,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给教师提供处理教材的空间,因此教师应依据学校的校情、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我们提出以下几种处理形式: 内容的替换艺术 教材中的有些内容离学生较远,可以用学生身边的鲜活内容替换它,像校园生活类的、实践活动类的、新闻时事类的,使学生更容易被内容所吸引从而更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中,更持久地学习。例如《神奇导购员》一课,教材中以选购MP3为例,让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产品的品牌、性能、价格等情况,帮助自己选购。而现实中,由于小学生购买MP3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学生对此兴趣并不大。我考虑到本校是笛子民乐特色学校,学生对笛子的选购知识更渴望,于是因地制宜,引导学生从网上了解笛子的品牌、选料、制作工艺、价格等,然后给定价格让学生通过淘宝网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产品,通过师生讨论、评议,选择出备选的产品。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好。又如五年级上册《小小作曲家》一课,教材要求作曲《小木偶人》,本人结合学生学习的笛子曲,将它替换为《小星星》,学生喜欢且更容易上手。在《回顾多彩生活》时,我以学校风筝节、运动会等活动中的照片为素材,请学生通过ACDSEE进行编辑、整理,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好。 内容的整合艺术 纵观浙教版现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不难发现其中体现了课程整合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整合的范围也较广涉及到品德、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内容。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往往与学生在学的内容很不同步,需要教师进一步处理教材:一是在内容整合的时效性上加强研究,与任课老师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容;二是在内容整合的广度、深度、量度上加强研究,咨询任课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补充些什么、延伸些什么、加强些什么,学生学习最需要哪些帮助,有没有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契机和融合点。例如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以网络搜索、应用为主线进行内容编排,我了解到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组中的内容是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综合性学习、“资料袋”中的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非常有必要,例如学生需要了解人类从自然界受到的启示、发明创造,需要进一步了解“嘲鸫”这种动物,需要了解“保护母亲河”的最新动态,需要了解仿生学等等,我们将《查找资料更方便——搜索引擎》、《我的图片集》等课内容与语文中的这些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从文字、图片、视频不同形式的介绍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内容的取舍艺术 教材中的有些内容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无法正常进行教学,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舍弃,如六年级下册中有关机器人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机器人的作用、机器人工作的简单原理,至于复杂的内容就不必了,考虑到临近毕业,教师以信息技术来辅助学生复习为主。另外教材中每课内容多寡不一,学生实际掌握起来会出现“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增删。原则上增删的内容以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汉字的发展》时,我根据电脑室硬件状况与学生的水平,适当降低难度,将书中范例里介绍的11张幻灯片减少到2张,第一张为封面,第二张为综合介绍,要求图文并茂,这样一来多数学生能够当堂完成,学有余力的学生请他将每个发展阶段做成一张幻灯片介绍。有时,教材内容显得较溃乏,如五年级下册《文字动画》,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操作起来不难,我将内容适当作了增加,加入了对背景颜色的设置、文本的美化、背景图的插入等梯度作业,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选择来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教材内容的呈现艺术 呈现形式动画化 信息技术教材用文字来表达似乎勉为其难,因为如此操作性强的内容用文字表达毕竟不够直观易懂。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如果将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自然是学得轻松,掌握得扎实。例如我们将一系列操作步骤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如FLASHCAM)录制成动画,加上简洁的文字说明,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当然出于教学方法的考虑,我们也应考虑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之后再呈现,这样水到渠成,事半功倍。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处理艺术(一)...... 相关论文